查看原文
其他

衡量一个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一个时代话题:公共精神培养

张卓玉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公共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时代话题。我认为,是把这个话题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否则,教育要承担历史性的责任。


基础教育属于一种公共事业。基础教育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基本使命: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


是否存在一种标准,衡量一个人接受过良好教育?
  

应该有这样的标准,尽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心智品质与公共精神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基本标准。


这一看法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培养学生的心智品质与公共精神,是学校教育的天职,是教育与训练的本质区别,是教师职业所以神圣、所以为全社会敬重的根本原因。——张卓玉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张卓玉:没有分享就没有阅读》《教师即设计师》《新时代,我们怎样做德育?》《让规则守护自由》)


一个时代话题——公共精神培养
作者|张卓玉
来源|《构建教育新模式》

张卓玉,曾先后在大学和中学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任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著有《现代教育思想》(合著)、《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等。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欲知更多内容,请关注作者《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


一个时代话题
  
是否存在一种标准,衡量一个人接受过良好教育?
  
应该有这样的标准,尽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心智品质与公共精神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基本标准。这一看法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培养学生的心智品质与公共精神,是学校教育的天职,是教育与训练的本质区别,是教师职业所以神圣、所以为全社会敬重的根本原因。

本文主要讨论公共精神的培养。
  
这里需要读者关注一个基本的词汇:公共。“公共”的最通俗解释就是共有共享。共有指属于公众,而不属于任何个人。共享指为公众服务,而不是为个人服务。
  
基础教育属于一种公共事业。基础教育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基本使命: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的存在前提和存在价值是公共社会。公共社会指公众共有共享的社会。凡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属于公共社会的范畴。有学者把公共社会分为18个大的领域,包括公共所有,公共经济,公共财政,公共设施,公共产品,公共政策,公共权力,公共权利,公共程序,公共人物,公共领域,公共事务,公共项目,公共管理,公共心理,公共节目,公共资源,公共机制。
  
作为一种公共事业,教育既存在于公共社会,又服务于公共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提出许多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还是社会的前奏?
  
——学校更应该传承家庭价值准则,还是更应该培养社会价值准则?
  
——教育更关注个人成就,还是更关注社会进步,还是寻找二者的结合点?
  
——个人成功是否就一定意味着社会进步?
  
——有私德就一定有公德吗?
  
——能齐家者就一定能治国吗?
  
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在“基础”二字。何为基础?我的理解,所谓基础,应该包括人的成长基础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公共精神就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一种好的教育,一所好的学校,应该以同样的态度关注两种基础。
  
每一个人都兼有两种身份:职业领域中的身份,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身份。前者体现着他的兴趣爱好,学识能力,个人成就。比如,教师,经理,职员,作家。后者体现着他在公共生活中的责任和权利。比如,在政治生活中,不论是什么职业的人,都是公民。在音乐厅,大家的共同身份是听众。在餐厅,你我他都是就餐者。面对文化遗产,面对地球的不可再生资源,人人都是享有者和保护者。面对自由、民主、正义这些人类的基本价值,人人都是捍卫者。这就是公共生活中人们的共同身份。
  
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身份。如果把“公民”这个词理解为公共生活中的成员,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词汇。习惯上,人们把“公民”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来使用。为了表述方便,我在广义上使用公民这个词:公共生活中的成员。这样的理解显然超越了政治领域。
  
如果这样理解公民,以上的讨论就适用于学生了。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学校这个社会的公民。
  
公共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今天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老话题迎来了新时机。社会转型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需要公共精神、催生公共精神的公共社会、公共生活正在形成。城镇化挑战着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村落文化,挑战着每一个走进城镇的新市民。即使在乡村,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也已经成为历史。市场经济的本质,一方面是人或企业的自主自治,另一方面是人或企业的互通互联。它们所依存的价值基础就是公共精神。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相匹配的政治体制就是民主政治。民主意味着人们将从臣民走向公民,从他人已经设计好、安排好的臣民社会走向需要每个人参与、建设、担当的公民社会。在我国,以上诸种史无前例的社会变迁与一种有着相同文化追求的新技术奇迹般地同时出现,这就是信息技术。互通互联,参与互动,共建共享等,构成了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信息技术文化所需要的,所催生的,也是公共精神。
  
我很喜欢一种形象的表述:时代的移民,时代的土著。今天的家长辈、教师辈的人,基本上是上述新时代的移民。尽管我们都参与了这场社会变革,但是,我们总是在努力适应着新时代。我们是新时代的移民,而今天的在校学生,则是生在新时代、长在新时代的土著。这些土著们在进入移民们开办的学校之前,在就读于移民们所管理的学校的同时,已经和正在上着另一所学校,这就是新的时代,新的社会。我每次和学生交流,都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新气息。他们的谈吐,他们的价值,他们的才能和潜质,常常让我想起四个字:后生可畏。很难说这是学校教育使然,也很难说这一代人一定比上一代人天生聪明。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新时代的土著们与生俱有的特质。我认为,推进教育转型的最重要力量,或者说,新教育的真正土壤,是今天或明天的学生。就公共精神培养而言,与其说这是学校想给予学生的教育,不如说是学生们要求学校提供的教育。
  
日前看到一篇中国记者采访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现任主任的报道。记者问:哈佛大学招收学生的标准是什么?这位主任回答:能够让身边的人变得更好的人,就是我想要的人。这个标准非常具体、形象地概括了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期待,也非常准确地诠释了公共精神的内涵。



公共精神

接下来想讨论的,是有关公共精神的内涵问题。这个话题非常大,非常复杂;本文只想选择一个角度: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关注和培养的公共精神。

公共关怀。这是接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有的人生态度。公共关怀,或称人文关怀,指人们能够超越个人、家庭、朋友等生活范围,去关注、关心、关怀自然、社会、国家、人类范围的公共事务,公共生活,公共命运。学校与职业训练机构的本质区别,教育所以被称为崇高的事业,教育所以为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政府、社会高度重视,无数的有识之士所以愿意忠诚于教育事业,许多最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所以愿意关注和思考教育问题,我认为,最基本的原因,就在于学校担负着培养、传承、弘扬公共关怀精神的历史使命,在于教育关系到国家与人类的发展命运。如果教育仅仅是满足某个学生的个人成功,个人成就,教育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商业行为。

公共关怀首先是一种公共意识,知道个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知道个人幸福与公共事务的关系,从而建立起正义、规则、国家利益、世界和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公共意识。拥有公共意识的人,才会有公共情怀,才会有所谓的“天下之忧”和“天下之乐”。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能会更好地理解国家层面在中小学设置许多课程的初衷。我国也好,其他国家也好,从国家层面规定了许多必须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有些课程和教学内容,仅仅从个人发展、个人就业来讲,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但是,从公共精神的培养来看,它们在丰富着、陶冶着人的精神,在维系着社会和谐,保障着社会进步。比如,历史课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文化遗产”、  “社会进步”等概念,地理课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生态”、  “资源”等概念,文学课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正义”、  “博爱”等概念,生物课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敬畏生命”、  “生物多样性”等概念.物理课帮助学生建立了“理性”、  “科学伦理”等概念。这些概念正是公共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单纯的商业行为很少使人想到这类严肃、神圣的概念。如果教育办成家长付费、学校供服务的技能培训机构,那教育就不再是公共事业。教育事业的神圣性体现在,教育力图超越人的生物本能,建立学生与世界的人文关系,即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认知,理解;关注,关心;关爱,关怀。

学校教育培养了人的许多美好品质。我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是她的这种美好品质影响了我爱人和我。孩子在使用自来水时,总在根据需要控制水流的大小,总习惯及时关闭水龙头。在她的概念里,这是在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我从孩子身上看到教育之于公共关怀精神的意义。为节约水费而节水与为节约能源而节水,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在家随手关电源的行为是人之常情,而能够做到在宾馆等公共场所也随手关电源,那就是素养的体现。当人能超越家人、亲属、朋友等具体的“我们”而关注社会、地球、未来等泛在的“我们”时,这个人就拥有了公共情怀。培养学生的这种公共情怀,是教育的使命。

每次参加各种校庆活动时,我总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思考。学校以有成就的校友为荣。这些人在主席台、荣誉册上应有尽有。学校总是骄傲地宣称:这是学校培养的结果,是学校的光荣。如果把学生走出校园的发展与当年在校教育相联系的话,那么,我想问,这个学校的校友是否有买票不排 队的?做生意偷税漏税的?开药厂制假药的?做官以权谋私的?如果没有,那么,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这些人从何而来?如果有,这些现象是否与当年的在校教育有关?换一种表述,当校长和老师们都在为培养优秀学生、考试状元、杰出人才、顶尖人物而竭尽全力的时候,校长和老师们是否考虑过,为减少未来的公共场合喧哗者,随地乱扔杂物者,偷盗抢劫者,假药制造者,偷税漏税者,公权私用者,学校该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公共参与。公共参与就是将公共关怀精神见诸行动,就是古人所讲的“起而行道”。公共参与首先是一种自我追问:我该为社会进步做些什么,我能为社会进步做些什么。这是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在学生的心智深处确立一种责任:为社会进步做些事。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对学生而言,每一门课程都有双重的功能:既是了解自然与社会的一个窗口,也是点燃行动激情的火种。比如,学生从化学课上学到了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方法,了解到了这个领域的社会现状,社会问题,从而产生了为改进社会现状做些什么的想法。

起于好奇,终于好动;起于想获取,终于想付出,这就是教育的轨迹。我常讲一个观点:评价好教师的最后标准,不仅在于你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更在于你激起了多少学生要做些事的想法。知识应该是火种,它燃起学生有所作为的念头、冲动、梦想。面对教材,面对一种知识,面对一门学科,如果从教师到学生,关注的只是考试考什么,怎么考,我觉得,这是学生的悲哀,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国家的悲哀。应考前的必要准备可以理解。若教育等同于应考训练,天理不容!

公共参与意识实质上就是责任意识,主人意识,担当意识,领袖意识。这是公共精神的核心。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要给学生传递一种信息,一种态度:未来不是一个你将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要你去建设的地方。不是你要去索取的地方,而是你要去付出的地方。公共社会是每一个参与者自己的社会,参与者就是公共社会的主人。面对无数的公共问题,接受过教育的人的基本态度是:让我想想办法。

要解决许多公共生活中的问题,仅靠少数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情况下,主人意识就会发展为领袖意识:组织人力,组织资源,大家一起做事。敢担当的人就是有责任且有能力的人。有责任、有能力的人就是有领袖潜质的人。这种人包括国家总理,企业经理,学校校长,研究院院长等,更包括学校的小组长,班长,社团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研讨会临时召集人,还包括纷乱局面下敢于第一个站出来想办法的人,危险时刻敢于第一个挺身而出的组织者。评判公民公共参与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许多无组织的公共场合,如车站,街头,商店,音乐厅,景区,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人们是冷漠旁观,甚或趁火打劫,还是挺身而出,组织救助?我希望,学校既能为未来文学家、科学家、发明家的成长奠定学业基础,也能为未来大大小小的公共事务组织者的成长奠定观念基础,能力基础。

任何有群体的地方,都不乏少数天才般的杰出领袖。这种现象可能与学校教育没有必然关系。孔子、司马迁、刘邦、李白的成就应该归于哪个学校?然而,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从中央政府到社区的官员,从企业到学校的员工,从成人到学生,都体现出参与、责任、担当的意识和能力,那么,这就应该追溯学校教育的因素了。反过来讲,如果一个社会处于这样的状态:公共道德衰败,人们普遍视规则于不顾,个人、家族、朋友以外的公共事务无人问津,有私德无公德,有西装革履、举止讲究的权贵富豪,无投身公益、忧国忧民的贵族精神,那么,人们有理由反思和追问: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学校有责任培养愿担当、敢担当、能担当的公共事务的主人。校长有理由为培养出考试的前几名、竞赛的前几名,培养出艺术家、科学家、商人、官员而自豪,校长更应该为培养出合格的公民而自豪。

公共参与不在明天,就在今天。任何一个人,当你生活在公共社会中,当你享受到公共生活的资源时,你就有责任为公共社会有所付出。广义的公民包括了学生。公共参与对学生而言,同样是义不容辞的。首先,得到了就该回报,享有权利就必须分担责任。学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其次,某种意义上讲,参与是一种权利。成人社会无权剥夺学生参与、担当、付出、建设、贡献的权利。再次,培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在参与中才能学会参与。熟背一打的道德说教,不如让学生亲自参与一次实实在在的公共活动。

下面这则故事值得一读。故事来源于《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三岁孩子的公共生活》。过圣诞节的时候,作者孩子所在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装点了一棵圣诞树。当作者看到这课圣诞树时,孩子兴奋地喊道:  “爸爸,看!这是我挂的。”故事就这么简单。然而,作者是怎样看这件小事的呢?“孩子装饰圣诞树当然也是大人们的设计,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感觉是大人们在帮他们的忙。老师们帮他们买了装饰物,消防队员为他们开来了吊车。由此,他们隐隐发现城市建设的秘密,开始感觉到自己也是这里的主人,也开始知道有一种东西叫作公共生活。”

这就是参与。有参与才有贡献;有贡献才叫主人;有主人意识才有责任意识。参与没有年龄限制,贡献没有大小之分。

规则意识。规则是公共社会的基础。如果地球上只有一个人的话,规则就根本不必存在。家庭、朋友圈也有规则,但是,私人生活更重情感与义气。公共生活的基本保障则是规则。规则是个大概念。从国家的法律到组织的规章制度,到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都是规则。规则与个人幸福、社会进步的关系,无需多说。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事业,对公共规则建设、对公共精神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规则意识不是新话题。但是,从公共精神培养的角度看,仍有话可讲。规则教育不能等同于遵纪守法教育。

公共生活形成了公共文明。一定意义上讲,公共文明是一种规则文明。规则文明背景下,全社会的成员拥有这样一种基本的素养:有意识依靠规则,有能力制定规则,有习惯遵守规则,有勇气捍卫规则,有办法改进规则。我称之为规则素养。规则素养既是做人的基础,也是良治社会的基础,因而应该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

在公共生活中,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只有牺牲、服从的奉献精神也是不够的;简单地把处理家庭、朋友圈问题的办法移到公共生活中更是不够的。规则治理是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规则治理的社会也是我们所期望的社会,我们想要建设的社会。我非常喜欢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职称评审时遭遇到不公平的做法。在评委会上,一位评委据理力争,为这位教师争得了公平。这位教师对这位评委感激不尽,因为这位评委并不认识他。事后他找机会要感谢这位恩人。结果令他吃惊。这位评委说,不存在你感谢我的问题。我不是在为你说话,我是在捍卫规则。多么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如此的简单,如此的干净!

学校教育的任务,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对规则的信赖与依靠。许多社会问题最后是靠规则解决的。没有规则,就谈不上秩序;没有秩序,就不可能有公共生活。其实,所有的理科、文科课程,不都是在苦苦地探寻自然与社会中的规则吗?所有学科的基本思想都是规则。接受过教育的人理当信赖规则。评价学生学业的标准之一,是看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学科思想的理解、接受、认同程度。如果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能准确地写出一个个公式,定理;能应对各种有关的考试,而对这些公式、定理没有接受,没有认同,没能指导它们升华为规则文明,那是很遗憾的事情。请想想,如果全社会的人都不信赖规则的话,又能信赖什么呢?不是信赖人情,信赖钱权,就是信赖拳头,信赖阴谋。

会制定规则,是学生的基本能力,是社会存在的基本要求,也正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在倡导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其根本的原因,我理解,就在于让学生感悟规律、规则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不仅仅能遵守规则,还能制定规则。臣民与公民的重要区别在于:臣民只知道服从权力,公民不仅知道遵守规则,还知道制定规则。从这里可以看到讲授性教育与探究性教育的真正分野,看到公共精神的意义。

制定规则的能力也就是评价、改进规则的能力。接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但是,行为上的遵从并不影响思想上的评判。公共精神体现在人们对既有规则的思考、质疑、评价、建议上。规则无处不在,评判也无时不在。守规则保障了社会的和谐,评规则保障了社会的进步。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参与制定规则、参与修改规则的学习经历。没有这样的经历,就会影响到学生对规则的自觉遵守。

以上文字转自张卓玉《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第七章《公共精神培养》,全章目录:1. 一个时代话题;2. 公共精神;3. 公共精神的培养;4. 阻力分析。欲看全部文稿请看下条微信。


真正的学习是从心开始的
——读张卓玉《构建教学新模式》

我愿意用“静水流深”四个字来表达我对本书的感受。
  
在朴实的书名之下,是平实流畅的文字。这里没有诘曲聱牙的理论堆砌,没有耸人听闻的现实揭批,甚至故意省略了所有的注解、引文,读起来仿佛与一位长者娓娓清谈,沁人心脾。
  
本书从学习小组谈起,指出正是这种不起眼的变化,开启了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班级讲授式教学的终结,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小组探究制的开启。
  
就像书中说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发生了,一个可能要引发一系列制度重建的新生命就这样悄然诞生了。
  
课堂,从讲坛变成了论坛;学习,从碎片化变更为整体化;教育,从记知识变成了做事情;教师,从讲师变成了导师;心智培养和公共精神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就这样,基础教育改革中让人们纠结不已的无数困局迎刃而解:当教育已不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习;当信息技术成为改变教育模式而不是强化教学的推动力量;当学生的权利意识、尊严意识、幸福意识开始觉醒;当校长、局长都开始致力于新教育模式的制度保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愿景和路线以一幅前所未有的清晰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以深厚的学养、深刻的思考、多年来指导一线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令人信服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基础教育的新模式。
  
书中说:真正的学习是从心开始的。不是知识有用,所以要学知识;而是学习有意义,所以要学习。
  
书中还说: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教知识,甚至也不是教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直面问题,产生想法,探究结果,体验意义。
……
  
这些警句般的洞见,发人深省,不知凝聚了作者多少年的思考心得。
  
因此,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沉思,仿佛眼前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清新的空气和着阳光扑面而来,目不暇接而又心旷神怡。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在进行转型的时候,如果课堂教学还维持100年前的模式,那么社会就要抛弃教育。因此,构建教育新模式将是一场不可逆转的社会进步。
  
可喜的是,这种教育新模式正在构建,正在生长,已经在很多学校获得成功,展示了惊人的生命力,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流模式。
  
我愿拭目以待,等待新模式开枝散叶、硕果累累的那天到来;
  
我更愿将本书介绍给所有有理想、有热情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更多的关心教育的热心人,请认真阅读本书,它将点亮你心中的一盏明灯。


读者评论——

这是一位有着实际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的切身感受,里面倾注了作者多年来的心血与成果,是难得一见的好书。

带着困惑与期待,我翻开了《构建教育新模式》。通读全书,没有听到对教育现状的弃绝分析、空头批评,对某一理论的高谈阔论、雄辩滔滔,对某一模式的大势鼓吹、制造噱头。简练、平实的文字让人平静,却引人沉思。通观全书,可见作者深厚的学识涵养,对以人为本教育理想念兹在兹的追求以及对一线学校、课堂的深入体察。难得的好书,值得一读。

“一个好的教育官员,会有一方好教育”。读过这本书,我看到从人本主义出发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想的追寻。其中,有方法,有心得,有思索。非常有建设性。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新教育究竟是什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新学年,新征程|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让梦想开花!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让梦想成真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2019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实事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